新房

筛选
当前位置:武汉房地产网  > 楼市聚焦 > 谈房论市
分享到
微信扫码分享
房掌柜小程序端

房掌柜小程序端

点赞(0)
收藏

许洋:不要被我误导 房地产企业做内刊聘文化人

来源:中国房地产报  周村 武汉房掌柜  2011-08-16 04:56:29
[摘要]从《SOHO小报》到《信睿》,我们一直在追求一种味道,就是上面的文字都带着一种比较安静优雅的味道,我们希望把这个风格做到极致。 中国房地产报:为何给杂志取名叫《信睿》? 许洋:当初来到中信时,很多《SOHO ...

  中国房地产报:您是怎么把很多文化界的名人吸引到这样一份刊物上的呢?

  许洋:做好一个平台,大家就会认可这个东西。一些国际知名大品牌也想表现自己有文化品位,也要求时尚杂志做这种风格的东西,但呈现出来的风格往往生硬。因为在很物质化的刊物里面,在很大很精美的图片中间夹上一段貌似优雅的文字显得不伦不类。他们稿费可能给得很高,不过我觉得真是冲着稿费去的也不会是我们的作者。《SOHO小报》形成了一个平台,一个气场,一到这儿大家就能找到共同的感觉,

  中国房地产报:做《信睿》与做《SOHO小报》有何不同?

  许洋:做《SOHO小报》时还是有点玩票的感觉,做好做坏不会有人来干涉,大家都会拿业余的标准来衡量这本刊物,而且过去《SOHO小报》是免费送的,现在做《信睿》有人掏钱买单了,有点压力了,所以不太一样。而且《信睿》需要有一些稍微大众一点的栏目,不能太小圈子。

  还要有好心态,不要总想引起人们注意。做刊物要有定位,要划出一个区位来做想做的事情。作为投资方肯定希望杂志越做大越好,但如果只是追求发行量的话就无法坚持自己。总体来讲,现实与理想有差距,我可以做些妥协,但底线一定坚守住。在一个资本社会,做到这点很难。我感到还是比较幸运的,在当今这个环境,其实很多人都有实力做文化刊物,但有些人可能没有碰到好的时机好的投资人让他去尝试。

  有很多事发生时觉得是天大的事,才过去半年就甚至连当事人的名字都想不起来了。

  中国房地产报:打算做到什么时候?

  许洋:没有计划,我还是比较喜欢一个人支配自己的时间,但做传媒有一个特点,就是你会被很多你不想关心的东西缠绕。

  我到传媒行业后,发现这个行业存在一种特别大的焦虑,这种焦虑我也可以理解,就是他们认为纸媒消亡速度会很快,这是行业外的人所无法感受的压力。

  假如纸质读物明天真的消失了,到时候会是一种怎样的局面,现在我们是探讨不出来的。现在有很多人都先知先觉地在做新媒体,但我觉得大家都还是在想象未来,但未来很可能和人们想象的不一样,究竟会是什么样的局面无人知道。可能三五年以后,传媒业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形势的变化,未来传媒业是否就彻底碎片化了?我也看不懂。所以我不愿意去想特别远的事情。

  现在的世界噪音很多,很亢奋,这是传媒发达的标志。有很多事发生时觉得是天大的事,才过去半年就甚至连当事人的名字都想不起来了。有件事我一直不明白,在资讯这么发达的时代,信息淹没得这么厉害,那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?

  人们现在可以同时处理很多事情,比如可以边听音乐边看文章边发微博,但做事情都不过脑子,就像那本《浅薄》畅销书里描述的那样。这种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可能每个人都无法抵制,但我还是坚守一些看似过时的东西,比如《信睿》很大胆的一个做法是,继续保留长文章,所有的文章都在3000字以上,甚至五六千1万字文章的都有。因为你读一篇长文章时你的状态是不一样的,你不可能一边发着微博评论,一边看这样的长文章。这是一种对当下的挑战。

  最近有一种观点,说默多克传媒帝国倒塌后,媒体会出现一批新锐的玩家,而这批新锐的媒体玩家恰恰是要走向复古和保守。可能反思是人的一种本能,凡是走到极端就会引起人们反思。

  如果我们现在退回十年前,回到二十一世纪初,我相信我每年的发行量会稳步上升。但是现在我有点看不清未来会是什么样。

分享到:
责任编辑:黄艳芬

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,违规转载法律必究。
楼市爆料寻求报道,请点击这里
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,也不代表房掌柜赞同其观点。

新闻排行

新闻推荐

  1. 1高端住宅走出独立行情:“90后”买家占比达三成
  2. 2最新!百强房企销售下滑,近7成未拿地
  3. 3自然资源部发文 高库存区域供地暂停 哪些城市受影响?
  4. 4今年武汉线上房展会新增“旧房换新房”专区
  5. 5武汉公积金政策调整!事关商转公、异地贷!
  6. 6部分城市国资“下场”收旧房
  7. 7约60城已阶段性取消首套房贷利率下限 有银行甚至表示最低可降至3.1%
  8. 8武汉公积金迎来重磅利好!贷款额度上浮20%
  9. 9前两月全国宅地成交下降近两成,但一二线城市逆势上涨四成
  10. 10名单公布!你住的小区上榜了吗?

楼盘推荐

视频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