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房

筛选
当前位置:武汉房地产网  > 楼市聚焦 > 楼市快递
分享到
微信扫码分享
房掌柜小程序端

房掌柜小程序端

点赞(0)
收藏

冯仑:为什么大楼着火时我选择电梯逃生 而不是楼道?

来源:冯仑风马牛  冯仑 武汉房掌柜  2016-10-27 09:25:01
[摘要]不管是住宅还是商用不动产,都有一个概念叫做「容积率」。很多人批评我们,说「容积率太高」,所以我们到成都,到西安,到任何一个城市,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密度。 我们去在全世界范围内看那些城市密度最大,但 ...

  不管是住宅还是商用不动产,都有一个概念叫做「容积率」。很多人批评我们,说「容积率太高」,所以我们到成都,到西安,到任何一个城市,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密度。

  我们去在全世界范围内看那些城市密度最大,但是又比较舒服的地方。

  日本的大丸地区,1 平方公里,建 600 万平米的建筑;人口最密集的芝加哥,它的卢普区 1 平方公里建了 1000 万平米的建筑,但这个地方就有点压迫感了,不如日本舒服。

  新加坡也很有意思,原本国土面积是 570 平方公里,后来填海扩张到 700 多平方公里的时候,承载的人已经有也是 580 多万了。现在新加坡规划的新住宅区,1 平方公里就有 4 万人,但是我在那里住了 1 年多,感觉非常舒服。

4.png

  我们过去经常的概念里觉得,似乎是越松散、住的密度越低越好,但其实密度本身并不是一个特别吓人的问题,只要规划得当,我们可以有大丸这样的享受,也可以有新加坡的这种便利。

  在提高城市密度的问题上,我们遇到了很多技术性的质疑。

  一是「高了不接地气」。但「地气」这件事儿,就像中国人说的「上火」一样,谁也没见过,但什么都能拿它来解释。如果越接地气的楼越好,那究竟是一楼小孩考北大概率高,还是 20 楼以上考北大的概率高?到北大去看,住在平房的一定是少数,中国绝大部分城里人都不接地气,都在楼里,但都比原来聪明。

  第二个质疑就是「消防」,这是我们在规划中碰到的最多的问题。那么是胡同着火好救,还是大楼着火好救?胡同里一着火,连个消防栓都没有,车也开不进去,火烧联营地就烧没了;大楼里如果是小火,基本上没事儿,就算是大火,在一开始规划设计地时候也已经把技术上能防范的考虑进去了。所以,现代大楼的存活率远比传统的胡同要高。

  现代城市消防技术的进步,已经大大提高了在楼里存活下来的概率。比如 541 米的世贸中心,「911」后复原状态时发现,造成当时人员伤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。

  第一个原因,虽然设计了消防通道,但是没有考虑到紧急的状态,就像当时中国所有的高楼一样,只有一个逃生通道。一旦有紧急状况,救火队员往上走,逃生人员往下跑,就都堵在路上了,一堵,就容易发生踩踏。所以,「911」之后最新的 1 号楼就调整成两个通道了,救火的、逃生的各走一边,牺牲一点大楼面积,但是一旦发生事故,存活率能大大提高。

  第二个原因,着火时候的浓烟问题。我有一次刚入住到上海的四季酒店,就碰到广播播报火警,我也是头一回碰到。当时我住在 23 楼,我就纠结:走消防通道,还是走电梯?最后我决定走电梯,因为我觉得火刚上来,电梯应该没问题。

  我为什么不走楼道呢?我知道当时「911」的时候同样遇到这种问题——着火的时候,楼道就相当于一根烟囱,所有烟都往上拔,走楼道就会先被烟呛死。所以「911」之后又出现了一个「气幕技术」,用一股强大的气压,把浓烟压制下来,保证人在通道里面还是能存活的。

5.png

▲ 《逃出生天》|据统计,80% 的火灾受害者都是被烟雾窒息身亡的

  所以,城市里的消防技术、防火规范远比乡村低矮的房子做得好,就算是高密度,也可以做到方便、安全、有效率。

  一个城市要不断地提高密度,靠什么?建筑技术。如果没有建筑技术,一栋楼几万个人,怎么往上盖呢?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统计:一座城市大概每 100 年会生长 70 多米,而这个生长的过程,主要依靠的就是技术。

  从美国大危机之后一直到二战结束,也就是 1929 年到 1956 年,这段时间里,曼哈顿掀起了第一个「摩天大楼时代」。在那之前的建筑技术,就是用石头、柱子造最多二三层楼,有穹顶有尖顶,但上面基本不住人。金融危机之后,曼哈顿变得非常拥挤,于是出现了现代建筑的「三大技术」。

  一是钢结构。要建高楼,一定要用钢结构,那么往上盖楼的基本结构问题就解决了。二是电梯。即使有楼,要是没有电梯,人要怎么上去?但是当时的电梯只有最简单的垂直升降功能。第三个技术是玻璃。如果都是石头建材,往上建 20 层,建筑的自重太重,地基受不了。

  有了这三大技术以后,把建筑盖高就变成了可能。等摩天大楼建完,曼哈顿平均生长了差不多 100 米,现在的很多高楼都是那个时候建的。

  但这三大技术还遗留了一个问题。因为当时的技术很简单,所以那时候的建筑功能只能简单化,没有综合体,写字楼就是写字楼,住宅就是住宅。但是最近 30 年来,特别是在「六本木时代」之后,建筑又出现了三大技术的改进,使建筑复合功能的多样化变成可能。

  第一是通讯技术,保证能在复杂功能的建筑里找到你。以前太复杂的建筑结构,人一进去可能就找不着了,这就有安全问题。而通讯技术能让所有人都无处藏身,走哪儿都方便。这就带来了建筑功能复合化的可能。

  一个城市基本上承载了 120 个功能,现在一个复合建筑的功能就可以做到 10 个以上,包括酒店、公寓、剧场、车站,甚至在上面再做工厂、农业,这种行为的多样化,都要靠里面的通讯连接起来。

  第二个技术就是能源技术,保证不管在多大的空间里,光线、温度都是一样的,不会因为功能多样化了,舒适度反而降低了。第三就是纳米技术,建筑材料改变以后,建筑就不会被高而产生的自重压垮。

  最近的建筑,除了功能多样化外,高度又开始长了。现在已经建成的,并且在运营的最高楼是迪拜哈利法塔,828 米,从地面到最顶楼只要 57 秒,这就是技术的进步。

  现在,500 米以下的建筑太容易盖了,这已经是常规技术了,要盖到 500 米以上才算在技术上有点挑战。在拉登老家吉达,有一座正在建的楼,大约有 1000 米高,楼名就叫「一公里」;巴黎也有一座在建的,1100 多米;阿拉伯的首都阿布扎比,正在筹备建 1200 米的高楼。

  技术的进步太重要了,没有这些,我们的城市要向上长也不大容易。所以,其实技术决定了土地是「无限」的,所有人都觉得城市太密集没法住人,但我们要在实践中慢慢说服大家,让大家知道这个密度没有问题。

分享到:
责任编辑:姚思思

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,违规转载法律必究。
楼市爆料寻求报道,请点击这里
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,也不代表房掌柜赞同其观点。

新闻排行

新闻推荐

  1. 1高端住宅走出独立行情:“90后”买家占比达三成
  2. 2最新!百强房企销售下滑,近7成未拿地
  3. 3自然资源部发文 高库存区域供地暂停 哪些城市受影响?
  4. 4今年武汉线上房展会新增“旧房换新房”专区
  5. 5武汉公积金政策调整!事关商转公、异地贷!
  6. 6部分城市国资“下场”收旧房
  7. 7约60城已阶段性取消首套房贷利率下限 有银行甚至表示最低可降至3.1%
  8. 8武汉公积金迎来重磅利好!贷款额度上浮20%
  9. 9前两月全国宅地成交下降近两成,但一二线城市逆势上涨四成
  10. 10名单公布!你住的小区上榜了吗?

楼盘推荐

视频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