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房

筛选
当前位置:武汉房地产网  > 楼市聚焦 > 谈房论市
分享到
微信扫码分享
房掌柜小程序端

房掌柜小程序端

点赞(0)
收藏

王石 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之武汉英雄城市演讲全文

来源:房掌柜  整理 武汉房掌柜  2020-11-04 10:27:54
[摘要]武汉人‘我命由我不由天’的底气从哪里来的?

  Introduction:

  “大年三十,我给武汉万科同事发了一段视频,我说,‘武汉是一座英雄城市’!”

  “武汉人‘我命由我不由天’的底气从哪里来的?”

  “他们(艾滋病患者)战胜了恐惧,向另一群患者(新冠肺炎感染者)伸出了援手。”

  “作为一个因为武汉市民付出而受益的人,我想表达我的一份感激之情!”

  “毛主席为什么会说‘不能忘记张之洞’?”

  “大学之大,不在大楼,而在大师。我想加个前半句:城市之大,不在大道,而在大学。”

  “这是不是张之洞的‘我命由我不由天’?”

  “英雄城市之所以是英雄,还在于包容。”

  10月28日,在“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”,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,发表了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系列演讲的第二篇。经授权,回归未来工作室发布演讲全文(记录整理、未经审阅,小标题为编者所加)。

  谢谢主持人,谢谢各位来宾,大家上午好!

 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的重建,是万科与武钢的合作项目,也是我在担任万科董事长期间推动的。2018年3月,正式开馆时我来过这里,今天又重新站在这里,同事问我想讲什么?

  我说,还讲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。

  这是几天前我在上海讲过的题目,当时更多是讲自己,今天我想讲别人,确切地说,我想分享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武汉市民故事。

  1

  唐家墩的故事

  第一个是“唐家墩的故事”。

  唐家墩曾经是个城中村。2010年7月,武汉万科开始参与唐家墩的改造,2012年底动工(注:K3地块),之后就有了唐樾和悦庭小区,他们是万科“汉口传奇”小区的组成部分。

  改造片区总计超过一万户,按三口之家计算,涉及三万市民。

  三万是什么概念?按国际惯例,已经是个小城市了。

  为什么我要讲“汉口传奇”呢?因为与“汉口传奇”小区(唐樾、悦庭小区)一墙之隔的,就是华南海鲜市场。如果说武汉是抗击疫情第一线,“汉口传奇”就是一线中的一线,万科做得好不好,直接关系到几万市民的生命健康。

  他们做得怎么样?

  1月20日,我在朋友圈发了张图片,是武汉万科一个小区保洁人员,穿着防护服在消杀,这个保洁人员就来自“汉口传奇”。

  据我了解,武汉1月23号封城,“汉口传奇”的准备工作,很早就开始了。一月初,物业就要求员工戴口罩上岗,每天要展开高密度的消毒、消杀工作。

  万科还从全国向武汉紧急调集防护服、口罩、消毒液等防疫物资,确保封城之后的物资供应。

  他们(武汉万科的员工)告诉我,“在政府的有力支持下,物业同事陪伴业主渡过了最危难的时刻,疫情在‘汉口传奇’没有大面积传播!”

  不仅如此,武汉万科还承担了一个艰巨任务:协助方舱医院火神山完成物管、保洁工作。

  万科物业员工,也写请战书、按手印,跟医务人员没什么区别。

  当时有十家物业公司派出了自己的团队。按要求,一个月一轮岗。而一个月后,火神山方舱的管理指挥部要求:万科团队不能走。又一个月过去了,指挥部还是同样的态度:万科不能走!

  他们一直坚持到方舱医院停止运转才撤离。作为从万科退休的老员工,我对他们的表现感到骄傲。

  他们是万科的员工,在我看来,他们同样是武汉的市民,他们和几万居民一起,共同汇入这座英雄城市沉着冷静、守望相助的历史叙事。

  我清醒地记得,大年三十,我给武汉万科物业老总发了段视频,我告诉他:“我相信武汉一定能渡过难关,因为‘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’!”

  但你们不要单纯地以为,大年三十发这么感性的视频,只是在给员工打气,这么说是因为我有信心、有依据。

  接下来,我要讲第二个故事,为什么说武汉是座“英雄城市”,我的依据是什么?

  2

  英雄城市之英雄问个出处

  2008年,既有北京奥运,也有汶川地震,可以说,是个多事之秋。其实汶川地震之前,还有一场灾难,很多人可能忘记了。

  年初,南中国十几个省,包括广东北部、广西、贵州、湖南、湖北等地突降大雪,降雪后温度上升,雪化成了水,紧跟着大面积降温,水又变成冰,这种情况在北方很常见,但在南方很难遇到。

  交通、电力、供水受到严重冲击,又赶上春运,很多城市措手不及,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。

  媒体称:2008,南方冰灾。

  职责所在,我必须去一线的万科公司查看灾情,那些天去了几个城市,但今天我只想说说武汉。

  一下飞机,我就看到除冰机在紧张地工作,不仅武汉机场秩序井然,从机场到市区的路面也是干干净净。

  当然,我的重点不是观察城市,我是万科董事长,万科的社区才是我最关心的。

  一进小区我就很受触动,除了管理上井井有条,关键是制定了详细的灾害“预案”,存储室里堆满了沙袋、矿泉水、方便面。

  我就跟同事(半开玩笑)说:这样好,万一你们哪都不能去了,起码有吃有喝。我又多问了一句,他们是怎么做到的?

  他们说:上面要求啊。我说,上面还要求这个啊?就赶紧和区领导联系,我问对方,你们这套应急管理的本事从哪学的?对方的回答非常简单:

  “这算什么事!”

  他说,武汉几乎年年在防洪,有成熟的抗洪指挥系统,会把灾难推演到各种极端情况,并根据不同情况做应对准备,(冰灾)还不是小菜一碟?

  他一说我就理解了,为什么有些城市近乎瘫痪,武汉却井井有条,背后是强大的城市指挥保障体系,是沉着冷静的市民,是跟灾难长期共存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。

  所以那个领导才有底气说:这(冰灾)算什么事!

  后来我常跟朋友们讲,如果说武汉万科在疫情期间表现还不错,除了吸取了SARS教训,还因为身边有武汉这个好老师。

  这就是大年三十,我说“武汉一定能渡过难关,武汉是座英雄城市”的原因,我有亲身经历做依据。

  3

  艾滋病患者把药给了新冠感染者

  我要分享的第三个故事,来自一个纪录片。

  今年大年初二,我的朋友纪录片导演洪海,带着一个拍摄团队,跟随华大基因的“火眼小组”一块进入武汉,封城结束后才离开。

  他们记录了什么?记录了2020年新冠疫情风暴眼中的武汉市民。

  我要讲的第三个故事,就来自纪录片,准确说,是一组小故事。

  第一个小故事,记录了一群艾滋病志愿者。

  疫情爆发之初,据说有种治疗艾滋病的药,能救助新冠肺炎感染者。有个武汉市民,网名叫“蜘蛛”,真的像蜘蛛一样,给疫情下的志愿者结了一张网,大家暂时放弃治疗,将自己的药贡献出来。

  为什么?因为艾滋病不是绝症,短时间内不吃药,也没有生命危险,而更底层的原因是:

  他们比谁都懂得,那种被世界抛弃的感觉!

  纪录片里,“蜘蛛”负责从艾滋病患者那里收集药物,然后送到需求者手中。大部分时候,“蜘蛛”都不能与对方接触,有时就约好一个地点,“蜘蛛”放下药,对方再去拿,彼此遥遥相望,再分手。

  一般人,大脑兴奋一段时间都会累,而“蜘蛛”乐此不疲。从科学角度讲,这可能是人在突发情况下的应激反应,导致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。

  大家开玩笑说,武汉人是“九头鸟”,九个头,当然不累。

  第二个小故事,说的是一个出租车司机。

  武汉封城时,市民出行很困难,对医生护士来说,回家休息成了大难题。而大冬天的,总不能让他们走路回家吧?

  当地司机就自发组织起来当志愿者,负责接送离家远的医生护士上下班。

  纪录片里有个司机,老婆快要生产了,依然报名当志愿者,而且干得非常认真,举个例子,他会有意识地跟对方聊天,别以为聊天没什么,这正是让人感动的细节。

  因为医生护士每天精神很紧张,所以,跟他们聊什么不重要,重要的是(通过聊天)可以让他们放松。

  那他的家人担心吗?当然担心!

  每次回家,妻子都要站在门口拿着消毒水,上上下下给他喷一遍,才让他进门。

  疫情跟他有什么关系?他的回答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八个字: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”

  大家要不要给这位司机一点掌声?

  在我看来,他已经跟武汉融为一体。故事的最后,是他陪太太一块儿迎接新生命的降临,故事以喜剧收场。

  第三个小故事,说的是一个医生,退休后跟老伴在社区开了个小诊所。

  她希望去医院支援,她觉得,疫情来了,医生就该待在医院里,那是她的岗位。

  临行前一晚,她告诉女儿,如果出什么事,希望女儿能代替妈妈照顾好爸爸。

  有点像临别赠言。

  老伴很“浪漫”,准备了一份很特别的礼物,什么礼物呢?就是用塑料瓶和布料,做了个特别的“面罩”,帮眼睛、鼻子防御病毒的同时,还能呼吸。

  礼物看着很粗糙,但很可爱。戴上之后,老伴给她拍照留念,老倆口甜蜜得好像刚开始谈恋爱一般。

  大家知道,当时的武汉,医疗资源高度紧张,而这个医生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之前的岗位,我们要不要给一点掌声?

  这三个小故事的主人公,都是普通的武汉市民,这是不是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?

 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生命体,市民就像一个个细胞,他们从各个角度、各个维度给母体贡献能量,帮母体渡过难关!

  今天,在张之洞博物馆,作为一个跟武汉有联系,却未置身其中,同时因为武汉市民付出而受益的人,我想表达我的一份感激之情!(注:王石在现场鞠躬)

  4

  张之洞的城市遗产

  在张之洞博物馆,当然要讲张之洞了。接下来,是我要分享第四个故事,张之洞是怎么塑造武汉的。

  讲张之洞之前,先问一个历史问题:

  为什么洋务运动在中国会失败,而明治维新在日本能成功?简单说说我的思考。

  如果没有明治维新,日本现代化转型会成功吗?我认为会的。

  就看一个指标:识字率。

  明治维新时期,日本国民识字率是多少?有几组数字:最低的也是40%,还有60%、70%等几个数字。

  中国呢?官方统计,即使到了1949年,中国文盲率超过80%,识字率不到20%。

  无论从国民教育、经济模式到发展水平,当时的中国都不具备进入现代社会的条件,这是洋务运动没有成功的底层原因。

  而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,现代工业基础的建立,洋务运动功不可没。

  从清末开始,武汉就是工业重镇,就是张之洞打下的基础。所以,毛主席说:不能忘记张之洞。

  但今天我不谈铁厂、兵工厂这些重工业,只从城市角度,体会张之洞对城市的塑造作用,这也是经常被人忽略的地方。

  说三件事,首先是他对纺织工业的重视。

  为什么说纺织业?因为纺织业,能卷入更多的生产要素:机器、资金、市场、运输、原材料等等,这就能吸纳更多劳动力。

  而城市发展,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就是人,没有足够多的人,城市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。

  英国工业革命,核心技术是蒸汽机,核心产业就是棉纺织业,日本明治维新也是从纺织业开始,这不是没有道理。

  张之洞敏锐地抓到这点。

  建设重工业的同时,他非常重视纺织工业,历史资料显示,他建设了“集群式”纺织工业体系,具体不展开了。后来的武汉发展成为纺织工业基地,拥有庞大的产业工人,跟张之洞是高度相关的。

  第二件事,是教育。不考虑上海和北京(太特别),今天的武汉在文教方面的实力,不是第一也是第二。

  武汉几个著名大学,都能找到张之洞的影子,武汉大学的前身,就是张之洞创办的“自强学堂”,比京师大学堂(注:北京大学前身)还要早几年。

  此外,在华中农业大学、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,你都能看到张之洞的塑像,这些大学都把源头追溯到同一个人。

  随着武汉的学校越来越多,又出现一个问题,就是师资力量缺乏,他又推动师范教育。

  有资料说,到1910年,武汉就有9所师范学堂。100多年前,湖北的师范教育就在全国领先。

  今天的武汉大学林立,能成为中国教育重镇,某种程度也是张之洞打下的基础。

  大学之大,不在大楼,而在大师。我想补充一个前半句:城市之大,不在大道,而在大学。

  第三件事,是我前面提到的武汉治水,跟张之洞也有关系,在场的谁能说说?

  现场观众:武汉有个张公堤,是长江边的一条大堤,汉口工商业兴起之后,每年都有水患,张之洞就修了张公堤,挡住了水患,汉口就从沿江逐步扩展,才有沿江大道、解放大道,既解决水患,又通过道路,把城市“打开了”,塑造了城市。

  张之洞为了治水,修建了堤坝,既挡住水患,又把汉口面积扩大了几十倍,等于拉大了城市的空间格局。

  在这之后,汉口才逐渐发展成为“大汉口”,大武汉的形成,跟他的前瞻性布局有很大关系。

  今天的世界,国家之间的竞争,很大程度是城市的竞争,几个城市放在一起就是“城市群”,某种角度上讲,也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,而武汉本身就是个城市群。

  如果说还有一件事,就是张之洞力主建设京汉铁路。

  看地图,你会觉得武汉能“九省通衢”很自然,但别忘了,当年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,能懂得铁路的意义,还能把铁路建起来的人屈指可数。

  1889年,张之洞刚到武汉,就给朝廷打报告:要修京汉铁路。

  有了铁路,武汉才真正成了“九省通衢”,并确立了在中国空间版图上的地位。

  今天,在张之洞博物馆,我是带着城市的角度,来理解历史人物张之洞,张之洞不仅是洋务重臣,还是武汉城市现代化的先行者。

  5

  换世界其他城市会做得更好吗?

  这两天我都在武汉,城市欣欣向荣。

  有些话也许不恰当,假设疫情不是在武汉,而是在世界其他城市爆发,结果会怎样?如果也要封城,会比武汉做得更好吗?

  想想看,900万人,76天,吃喝拉撒,都在家里,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过,但城市没有乱。

  除了“一方有难、八方支援”,还有武汉100多年来积累的自身实力:经济能力、经验能力、知识能力、韧性能力。

  武汉人为全世界上了一堂如何自救、如何他救、守望相助、共度难关的一课。

  封城之后人们有些疑惑甚至批评,我不知道武汉市民怎么想,我个人觉得,英雄城市之所以英雄,还在于包容,包容各种声音。

  最后,我想借用一个句式做结尾:历史已经证明,还将继续证明,武汉不缺改革精神;历史已经证明,还将继续证明,武汉是有强大爆发力的城市,是英雄的城市!

  不管未来有多少不确定,我相信,武汉一定能战胜困难,迎接灿烂美好的明天。

  谢谢各位。

  6

  现场提问:你为什么选择做公益?

  有两件事对我启发很大。

  一件事,是2003年我第一次登珠峰,朋友安排参观当地一个聋哑儿童学校,对我刺激非常大。

  学校是个德国盲人女孩创建的,她为什么做这件事?

  据说,有一次她去西藏旅行,发现当地有些盲童需要帮助,而她本身受过很好的教育,回去就说服了父母,只身来到中国创办了这座盲童学校。

  为什么要讲这件事?因为我在人性触碰中,发现了一个榜样,一个德国女孩,不远万里,跑到中国做公益(完全是无私的),对我影响很大。

  另一件事,是我2002年2月攀登乞力马扎罗山。

  之前我看过海明威的《乞力马扎罗的雪》,开头有一句话:“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5985米的常年积雪的山”,而到了峰顶,却没有看到雪。

  为什么?因为气侯变化,我很震撼。

  我之前觉得,大自然(环境破坏)跟我距离很远,而当置身大自然,亲眼看到古老的冰川在退化,就觉得跟我有关了。

  当时看过一组数据,进入21世纪,全球被砍伐木材的70%输入中国,其中40%加工后再出口,60%在中国市场消费,而住宅房地产业是最大消费者,万科又是最大的住宅房地产商。

  也就是说,雪山融化的罪魁祸首,就包括万科,我立即有了紧迫感。

  两个选择:第一,不干房地产了;第二,想办法解决。第一个不能选,我不干别人也会干,而不干这个还能干什么?之后就开始投身环保公益。

  企业家往往是行动派。

  2008年,我主动找到绿色和平组织,对方吓了一跳,以前只有他们主动出击,从来没有哪个大企业主动找上门的。

  在他们的帮助下,我去了趟亚马逊雨林,从飞机上往下看,水土流失的状况,可以用“惨不忍睹”来形容。

  之后,我又去华盛顿拜访WWF(世界自然基金会)。

  2011年,WWF跟万科合作,推出全球木材绿色环保认证。如果你的木材是非法砍伐的,就没有环保组织的绿色标签,万科就拒绝采购。

  我们又通过中城联盟,发起绿色供应链,不仅规范木材来源,减少木材使用,还促进上游企业提升环保水平。比如,钢铁厂的碳排放不达标,我们就拒绝采购。

  万科本来就是大公司,加上联盟的影响,力量就更大了,足以影响我们的合作伙伴。

  就这样,在环保领域(包括公益),我介入得越来越深。

  附:

  张之洞博物馆介绍

 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主体建筑,由世界著名设计师丹尼尔·李布斯金担纲设计,由万科集团和武钢集团联合扩建,地上地下共7层,为全钢结构。

  博物馆用钢3500余吨,展示张之洞督鄂18年,兴实业、办教育、练新军、修铁路等主要业绩。

  万科集团董事会名誉主席王石,出席开馆仪式时表示,希望能把博物馆打造成武汉的地标建筑,还原近现代开放重镇武汉的发展历史。

  ——《长江日报》2018年3月28日报道

  博物馆主体工程于2014年完成,2018年正式对外开放,由著名建筑师丹尼尔·李伯斯金担纲建筑设计。

  博物馆将一个人的沉浮起落,和一座城市的日新月异,推到每一个人的眼前。而当观众抬眼望向落地窗外的真实而安静的汉阳铁厂时,兴许会意识到,武汉这座城市,才是博物馆最大的展品。

  观众会注视张之洞奋力推动而一步步走来的武汉,注视每一个与自己相关的今日景观,自身便成为时空纵横轴线上认知的原点。

  ——直径叙事工作室

  设计师被誉为“博物馆之王”

  丹尼尔·李布斯金被誉为“博物馆之王”,其作品有纽约新世贸中心、柏林犹太博物馆、美国丹佛艺术博物馆等,张之洞博物馆是他在中国的首个作品。

  张之洞简历

  张之洞生于1837年,字孝达,号香涛。27岁考中探花(慈禧太后钦点),45岁出任山西巡抚,47岁担任两广总督,53岁署理湖广总督,1907年入阁军机大臣,除几次短暂署理两江外,仕途大部分时间在湖广。

  来源:回归未来工作室


分享到:
责任编辑:王新娴

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,违规转载法律必究。
楼市爆料寻求报道,请点击这里
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,也不代表房掌柜赞同其观点。

新闻排行

新闻推荐

  1. 12月70城房价出炉
  2. 2湖北高企百强,约三成来自光谷
  3. 3重磅!李强总理首份政府工作报告定调房地产
  4. 4事关住房保障!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声
  5. 5湖北自贸区“扩容” 武汉首个,正式挂牌!
  6. 6公铁两用!长江大桥,将又增一座!
  7. 7允许“商改住”!这个城市出新政稳楼市
  8. 8武汉二手住房1月交易6872套
  9. 9注意!公积金最新变化!
  10. 10武汉首条!这个小区有了直达地铁站专线

楼盘推荐

视频推荐